|
数字化,让台州人更“悦读” |
|
在台州市图书馆数字阅读体验区, 读者可以在“图书瀑布流”上,享受数字化阅读体验 38岁的陈淑静笑言,自己是跟着台州市图书馆一起“长大”的,数字化让这个位于市中心的图书馆,变得更“高大上”,也更“接地气”。 昨天午休时间,与记者约好在图书馆见面的陈淑静,拎着一个大布袋,步履匆匆却满脸笑意地出现在眼前。 一进大厅,陈淑静习惯性地抬头看向左边墙面上的图书馆服务数据墙,这是台州市图书馆今年1月上线的一面“智慧墙”。上面显示有全市公共图书馆近30天的借阅量、办证情况,及台州市图书馆每日人流量、外借图书的排行榜、实时更新情况等,甚至还有读者生肖年龄新媒体分析图等。 “咱俩是台州市图书馆今天接待的第653和654位读者,跟往常周末比,这个数字很靠前了,看来大家都很认真地在上班。”快速浏览完数据后,陈淑静打趣道,对于工作日清闲的图书馆氛围很是享受。 接着,她的目光被正对大门的一块宣传牌所吸引,赶紧掏出手机,扫描了上面的预约二维码,“这是图书馆直播借书的活动,线上免费下单借书,新书直接从书店寄到家里。世界读书日时我参加过一次,体验感非常好。” 这个名为“云享新阅直播间”的活动,是今年4月台州市图书馆在其视频号、微博号同步推出的全新品牌活动,通过借阅与直播相融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推荐图书,并在线锁定借阅权限。读者不论多远,在直播间内均可立即在线下单,根据路程远近,可选择到馆取书或邮寄到家两种方式。 “我很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这是《蒋勋说宋词》,这是《西汉故事》……”在二楼的普通阅览室里,陈淑静娴熟地归还了带来的五本书籍,还跟记者从读者的角度,聊起数字化赋予借书这件事的巨大变化。 2006年冬天,占地20亩的台州市图书馆正式动工。 那一年,陈淑静通过考试,从天台来到椒江工作,单位距离图书馆仅一公里路程。 “我应该可以算是台州市图书馆建成、开放、成长的见证者之一。”陈淑静回忆,2010年12月,该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打小爱看书的她,兴冲冲地拿着身份证去柜台办理了卡质借阅证。 关于用借阅证借书这件事,台州市图书馆业务办公室主任吴妙夫,用三个节点概括数字化改变。从刚开始的凭借身份证、借阅证等实体证借阅,2018年可凭借二维码读者证借阅,再到如今的可凭电子社保卡借阅,数字化让到图书馆借书变得易如反掌。 截至目前,台州市的各个公共图书馆已与台州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实现系统层面的通借通还。台州成为浙江省首个实现馆校互联互通的地区,独创公共馆与高校馆文献共享的“台州样本”。 “今年开始,台州围绕长三角一体化,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实现长三角地区第三代社保卡线下办证及社保卡持证者线上免押办证、电子社保卡在市图书馆服务台以及自助借还机扫码借书,为长三角城市读者提供‘同城待遇’。”吴妙夫说。 特别是台州市图书馆推出的台州市市民卡、台州和合分、支付宝、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免押金办证服务,跨越式降低读者的借阅服务门槛,使办证借阅服务更加便利和人性化。 在记者采访吴妙夫的过程中,陈淑静已经根据在家选择好的书单,又借了10本书。有她爱看的历史书,也有两个孩子爱看的儿童绘本。原先空荡荡的布袋,被撑得鼓鼓囊囊的。 “有点重,但每次来我都满载而归。”陈淑静说,她每年的借阅量不是很大,一般在五六十本左右,因为好书值得反复看。 台州市图书馆刚开馆时,普通读者一次只能借4本书,后来逐年增加,现在一次性能借10本。而陈淑静运用“信阅”平台,拥有一次性借阅17本书的权限,最高权限能借20本。 市图书馆网数中心主任魏娜告诉记者,该馆依托省级“信阅”平台,实现由传统图书馆在新华书店“设摊”人工操作“你选书,我买单”,升级为凭芝麻信用在“信阅”平台,借阅网店和省图书馆馆藏图书,同时以线下服务试点城市工作为抓手,线上、线下联动加快图书资源向社区和农村下沉。 而台州,通过技术对接,新增“信阅”线下新书借阅点10个,成为省内唯一的“信阅”全域覆盖地区。2020年,浙江省“信阅”平台台州地区借阅图书9738册次,本地流通册次13767册,群众信用借阅数据位列全省前茅。 虽然是图书馆的常客,但二楼的数字阅读体验区是陈淑静很想去,但又没太多时间去的一个地方。 在那个区块,没有实体书籍,一切都是数字化的存在,移动阅读、扫码阅读、有声阅读,是一个有声数字体验空间,配有有声图书馆、有声明信片、耳机森林、听书蛋椅、流水式述评等,带给读者更好的数字阅读体验。 今年1-4月份,台州市图书馆到馆人数虽然没有往年同期多,但借阅量已与2019年同期持平。吴妙夫认为,这一现象表明,数字化让台州市民借书看书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尤其是“云借阅”的出现,让市民可以足不出户借到图书馆的书籍。 人均借阅量曾一度成为全省首位的台州,正努力借助数字化的力量,打造成为一座“悦读”城市。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