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工作动态 >>热点新闻
紫阳街:一条古韵流香的历史文化名街
发布日期:2021-09-02 08:49 信息来源:今日临海浏览次数:




□范孝武

紫阳街,呈南北走向,贯穿台州府城,全长1080米,宽约4米左右,是台州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也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条历史街区。2012年6月8日,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3年1月24日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紫阳街街名的历史变迁

据临海教育界老前辈王良汉先生在《话说解放街》一文中所说,古代府城以街巷组成方格网布局的交通体系,它的特色:坊间道路称街,坊内道路称巷,主要道路通向城门。台州府城历经1300年,这种格局保存基本完好,紫阳街一直是府城的主街道。这条街道,自南向北分六段组成,即南城至水门街称揽秀楼,水门街至更铺巷称炭行街,更铺巷至清河坊称腊巷口,清河坊至迎仙坊称白塔桥,迎仙坊至奉仙坊称大街头或十字路口,奉仙坊至黄坊桥称五凤坊。抗战时期,这条街道曾称中正街。1951年改称解放街(路)。因北宋时道教南宗鼻祖张伯端,号紫阳,居住在街西之樱珠巷,被称为紫阳真人,为纪念张伯端,1998年将此街命名为紫阳街。

张伯端其人其事

张伯端(984-1082),字平叔,号紫阳,北宋时期著名高道,敕封“紫阳真人”。自幼博学,三教经籍、医、卜、兵、算、无不涉猎。曾为台州州署小吏,后因受累谪戌岭南,遂浪迹山水,访求仙道。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天回寺遇异人,得一个“金液还丹之妙道”。转年归故乡临海,筑室山居,于熙宁八年(1075)著成《悟真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悟真篇》“是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并推为道家正宗”。伯端羽化于临海百步。

张伯端虽未披道袍,但道行高深,主张三教合一。他在道教传统命功的基础上,引入儒家“穷理尽性”与佛教“达本明性”的心性修养方法,形成“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的南宗内丹法,被后世尊为“道教南宗始祖”。

张伯端这部道教修炼学说《悟真篇》,发展和奠定了道教南宗的理论基础,是一部气功修炼方法和气功理论的集大成之作,被后代人奉为“丹法正宗祖经”,有“修丹之金科,养生之玉律”的美誉。所以宋代于紫阳故居建造紫阳楼,还建有悟真桥、悟真庙,后雍正皇帝发帑敕建紫阳道观。

紫阳道观的地址,就是在紫阳街453号,原市教育局院内。道观坐北朝南,台门框架形似台州文庙,跨进台门,便是石板铺地的天井,天井北面就是紫阳宫,内设紫阳真人坐像,紫阳宫后面竖立着雍正御书《道观碑文》石碑,今存放在东湖石刻碑林内。紫阳道观前,立有清雍正十二年紫阳故里坊三座。两侧为双柱单门冲天牌楼,大门正前方是一座高约4.5米、宽9米左右的坐南朝北的四柱三间石牌坊,坊额题书“紫阳故里”四个大字,牌坊设三层,高高耸立,气势雄伟。

彪炳史册的名人故里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台州教育源远流长。唐时,有郑虔办学馆,使得台州“民风日淳,士风渐进”;宋时,有临海县学,东湖书院;清光绪年间,有中学堂二所,高、初等小学堂各六所;民国时期的回浦中学、台州中学全省闻名。因而历代人才辈出,府城出现了一批政治、军事、文化名人,仅在紫阳街就留下除张伯端外的许多名人故居。

陈员韬故居——陈员韬(1399-1452)宣德五年(1430),中进士,授江西新城知县,历任监察御史等职。陈英(1425-1472)景泰七年(1456)丙子科举人,曾任江西提学。陈选(1429-1486)天顺四年(1460)中进士,历任御史,江西巡按等职。陈员韬、陈英、陈选合称三大夫。

王宗沐故居——王宗沐(1524-1592),出身世家门第。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江西参政、总督漕运等职。子士崧、士琦、士昌、士业,除士业为贡生外,均为进士。其中士崧官至刑部主事。士琦曾任兵部郎中,其间援朝抗倭获全胜的事迹,至今仍在朝鲜人民中传颂。王宗沐门的故居叫”三抚基”,是因为王宗沐曾巡抚凤阳,子王士琦曾巡抚大同、士昌曾巡抚福建,故得名”三抚基”。后因谐音演化为”三府基”。王宗沐故居所在的巷叫”十伞巷”,是因为其本人和子孙居官清廉,家有百姓所送的”万民伞”十顶,故得“十伞巷”之名。

陈函辉故居——在紫阳街236号处,丹桂连枝巷北。陈涵辉(1590-1646)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有旷世奇才之誉。官靖江县令。明亡后,鲁监国时官至礼部尚书,监国败亡,函辉自缢于云峰证到寺以殉。

蒋懋勋故居——在税务街与十伞巷之间。蒋懋勋(?-1690)少有才勇,力举千钧,冲锋陷阵,无不当先,由军功累官至宁波提督。康熙年间参与收复台湾、澎湖战役、率部杀敌1400余人。

陆翰文故居——在今税务街16号。陆翰文(1890-1948)祖籍天台,15岁在天台一家南货店当学徒,二三年后投身革命,成为辛亥志士,在光复沪、杭、宁(南京)战役中建有功勋。功成身退,归里创办私立回浦学校,毕生奉献于教育事业。

王观澜故居——位于紫阳街436号,“奉仙坊”防火墙下。王观澜(1906-1982),民国14年(1925),被推举为六师学生会主席。1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23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39年后由于过度疲劳,长期受肠胃病、失眠等困扰。毛泽东针对王的急躁情绪,送给他一幅“既来之,则安之”的题词,鼓励他战胜病魔。新中国成立后,王观澜任农业部党组书记兼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82年在北京病逝。遵照他的遗嘱,骨灰部分送回临海,撒于灵江。1992年,在临海灵江山建了一座王观澜纪念亭-思澜亭。

洪孟民故居——位于五风坊胡家里,今紫阳街506号。洪孟民(1931-2012),1949年毕业于回浦中学,同年考入浙江大学药学系,1953年毕业分配至罗崇洛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从事微生物与高等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工作。他是我国著名的分子遗传学家,研究成果曾荣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海内罕见的坊墙

走进紫阳街,最明显的建筑特色是八垛高大的坊墙。这是由唐宋时期实行的里坊制度所衍生而来的。古时的坊是城市行政区域的名称。据民国《临海县志》记载,台州古城坊墙数宋嘉定时(1208-1221)有14坊;明嘉靖时(1522-1566)有54坊,清康熙时(1622-1702)有19坊。这些坊间的坊墙随着手工业与商业发展,沿街设店,而逐渐被拆除了,但增加了火灾隐患。清咸丰六年(1856)、光绪十七年(1891),连续两次大火,各烧毁房屋上千间。于是知府李鸣梧(江西临川人)在失火地带创建公墙九垛,每墙“高三丈一尺,长五六丈或三四丈,拱门高一丈四尺”。1999年台州府城的公墙,也就是防火墙进行了一番修缮,并沿用历史坊名,紫阳街北端有“悟真坊”“奉仙坊”“迎仙坊”,白塔桥旁有“清河坊”“永靖坊”,西门街有“广文坊”“顺政坊”,五所巷口有“迎春坊”,共八座坊墙。这些坊墙现在的主要功能是起着防火隔离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台州府城旧时的繁华与历史沧桑,实属海内罕见。

教人饮水思源的古井

古城的地质结构系断陷性堆质盆地,属海湾相沉积,上部是淤泥质土,下部有一二层砂砾土,含水丰富,适宜打井,因此古井特多。相传唐初扩建州城时,同时挖了28口井,称“二十八宿”井。在古城丰泰门外的棋盘井群蔚为壮观,原来南宋时,台州文教极盛,全台州科举应试士子一年有近万人,贡院便在今三井巷边建造会馆,建屋310间,可容士子8000人,挖井32眼,正合象棋之数,因之巷子也命名为棋盘巷。不久前在古城各处共寻访到393眼古井,目前仍被人们使用的有315眼,紫阳街有仍在使用的古井24眼。

紫阳街上最著名的古井是千佛井。千佛井是一眼史上罕见的古井,井壁全部用阴纹佛像砖砌成,造井者有劝世人“饮水思源”别忘佛祖的意思。与千佛井遥遥相对的是天宁寺的千佛塔。塔外砌的是1000多阳纹佛像砖。阴阳相对相合,遂成完美。千佛井旁墙上尚嵌着“乾隆丙午旦月吉旦千佛井合保重开”石碑。

紫阳宫里的紫阳井,相传是紫阳真人炼丹的仙井,周边百姓也认为紫阳井水有治病之功效。紫阳井至今还是周边群众喜用的水井。

别致的古桥

唐代,台州府城内有清涟、新泽、清水三条河,为便于百姓出行,就要造桥,从此“铺路造桥大有功”,成了台州可贵的民俗。

有桥就有名,府城之内曾有“三飞四走桥”,“飞”指飞禽,“走”指走兽,“三飞”桥包括鹫桥,鹳桥和驾鹊桥;“四走”包括会龙桥、麒麟桥、狮子桥和卖猫桥。大都取原桥名谐音而得。

历代台州府人常称颂:台州府有城中城,桥上桥。这桥上桥就是紫阳街与广文路的交会处的黄牛坊桥(后讹称为黄胖桥),在宋庆元三年(1197),知州叶籈更名为悟真桥。清雍正十年(1732),敕建紫阳道观的监督官刘公命杜桥溪口马宅的马兆云用紫阳道观的建筑余材重建此桥,改名紫阳桥。此桥结构新颖,沟濠上平铺条石,其上再架石拱,南北走向。从东西方向观望,有半月形和长方形两个桥洞,被民间称为“桥上桥”。现在,“紫阳桥”的石碑,就在紫阳街北入口。

在紫阳街还有白塔桥。五代时,此处建有白塔,那是报国寺的寺塔,报国寺墙旁有河,河上架桥就叫白塔桥。民国时,寺、塔、桥均被拆。另有一说,桥仍在,为路面所覆盖。

彰显科举文教繁盛的石牌坊

石牌坊是一种门柱式纪念性建筑,宣传礼教,表彰功名,标榜公德。分功名坊、功德坊、节孝坊等。其形式与规模大小不同,有双柱、四柱、六柱、八柱等,如在单排立柱上加额坊,斗拱之外,另加屋顶则称牌楼。

古城的石牌坊群本与城群、塔群、井群相媲美。据旧志记载,古城原有石牌坊55座,其中为表彰得中状元、会元、解元、进士、举人的50座。如王偡的“世进士”坊,秦文的“兄弟三进士”坊,金贲亨的“父子四进士”坊。位于紫阳街北端,463号前的五凤坊,是为明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关执御、彭世焕、王如春、章应科、徐子瑜而立。五凤坊的五凤系镂空浮雕,这比神道牌坊上的麒麟、狻猊,技艺更加高超。1941年4月20日被日军炸毁,残存西柱,柱旁立有52厘米见方的石碑,镌刻“五凤坊遗址”五字。

在原县学前(现三中西边),有城关最雄伟的石牌楼,柱上有额坊、斗拱和石板屋顶,名“七藩节镇”坊,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总漕大中丞王宗沐立。王氏一家官职显赫而又清正,各地百姓敬送“万民伞”10顶。据先辈传言,石牌坊建在县署门前,是为告诫后代七品父母官“见物反思”,要像王宗沐一样廉政勤政,体察民情。

令人拍案叫绝的古宅

经过整修的紫阳街整旧如旧,保存着众多的历史古迹,古宅、老店,古色古香。紫阳街的建筑多为二三层木结构,青砖黑瓦,“木雕、灰雕、石雕”三雕合一,走廊、门窗、房柱雕梁画栋,吉祥如意,是建筑史上的明珠。

我们去看看古城名居的格局,就可领略先辈们的智慧之光。古城最大的名居院落是三抚基,是明代一门三巡抚的王宗沐、王士琦、王士昌旧居,可惜早已坍毁。

三井巷21号清代做过知县、州判的著名学者洪颐煊家,就可让我们知道古城民居的格局了。从他家的大门进去,便是一条宽阔甬道,拐个弯,便是影壁,影壁进去是一个四合院,分厅堂和两厢;两厢各有通道,一边通藏书楼和花园,另一边通附屋和小花园,花园还有两座称为“摩石”的假山。如今还可见绿色的琉璃窗格。

洪颐煊有个兄弟洪革煊的故居在今文庆街31号,其建筑更为艺术,它的马头墙一脱常规,马头上有个灵芝造型屋顶,线条柔和流畅,其空间巧妙地布置了灰雕,在东西大门上方有大型的“狮子戏球”灰雕,十分优美精巧,堪称国内少有的艺术杰作。还有几处花鸟虫兽的灰雕,形象鲜明生动,那娴熟的技艺与艺术感觉,令人拍案叫绝。

藏龙卧虎的古巷

紫阳街仿佛是古城的主动脉,向四面努力伸展出去,形成了许多小巷曲弄,这些古巷都有名人故居,都是古建筑的明珠,闪烁着先辈们的智慧之光。老街从北到南,东边依次有“米筛巷、德清巷、禇天巷、登灜巷、丹桂巷、更铺巷;西边有九曲巷、永安巷、大龙须、小龙须、四顾巷、税务街、十伞巷等等,巷名巷巷有来历,有故事,有古迹。

九曲巷顾名思义,一共有九个拐弯,一个拐弯一个巷, 是典型的江南小巷。九曲巷38号是一处正屋两厢十三间两楼三合院的老宅,系康熙年间的建筑,树影婆娑,环境幽静,这是清代著名画家傅啸生的故居。此居开砖墙,小青瓦,老台门东西马头墙,片石皱花道地,黑色天花板,三面廊檐斗拱托顶,廊檐弓担和廊柱上八字形镂花牛腿,各房间门上刻花和斗花八掛窗,让人在时间隧道里倒回到清代。

说到古巷,不得不提到樱株巷。这条千年古巷除了有张伯端故居外,还有台州第一个登上宰辅高位的谢廓然的故居。

在民国时期,这条巷还出了两位少将。一位是杨荣先,参加过北伐战争。另一位是傅斌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79师少将参谋长(师长陈安宝),后回乡任教于回浦中学。

再说丹桂巷,由明弘治五年举人陈垣,正德九年进士陈子直父子登科,立“丹桂连枝坊”而得名“丹桂巷”。后又有明万历十年举人陈三槐,崇桢七年进士陈函辉父子居此。至今,巷的东边还遗存“丹桂连枝坊”柱残石。

还有德清巷,明嘉靖年间有“德清坊”,是台州古城五十四坊之一。后废里坊制,德清坊改德清巷。巷北有民间号称“郑半城”的书法家郑庭年寓居于此。郑庭年(1897-1977)杜桥桑园人,民国30年被聘任为回浦中学国文教员。治经史,爱诗词,尤擅书法,其书博厚凝重,书体上松下紧,时称”少年体”。临海城内屏匾招牌多出其手,故有”郑半城”之美誉。

繁华的街市老店

北宋起,手工业商业发展,沿街设店逐渐增加。南宋时紫阳街揽秀楼一带为通远坊,意为“通商货于远方”,当年日本人和韩国人在此相聚贸易,紧邻这条老街的天宁寺,有大雄宝殿和九院,可供外商祈福和住宿。近代商业繁华街段集中于白塔桥与大街头,如当年的方一仁、岑震元国药店,聚丰园、醉春堂、大白象茶馆,同受和、天香楼茶食店,王森泰、蒋中元百货店,傅天益银楼,还有姑嫂同开的猪肉麦饼和汤圆店,“馄饨三”小馄饨等等,都让人津津乐道。

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至赤城路、巾山路、回浦路建成,商店逐渐东移,紫阳街还是临海的商贸主街。

说起百年老店,首先要讲临海人家喻户晓的方一仁药店。据记载,清嘉庆十一年(1806),慈溪方庆禄、方庆彩兄弟来到临海先后分别在临海城关、杜桥、涌泉、章安及路桥、温岭等地开了药店,其中以临海方一仁最为出名。现在紫阳街385号有方一仁中药博物馆(原是岑震元国药店),进入馆内,仿佛进入中药店铺,“台州本草”牌匾下坐着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中医,掌柜在抓药核方。二楼里“壶中多是长生药,架上常储不老丹”的横匾高悬正中,这里展示着方一仁起源和发展历程,显示了医者仁心济世救人的宗旨。1994年方一仁被国家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2010年度“方一仁商标”被浙江省工商局评为省著名商标。

蔡永利秤店,位于紫阳街213号。该店始祖蔡永利,祖籍福建,创办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后经蔡才源、蔡焕金、蔡国煜四代延续,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今秤店掌门人是第五代传人蔡雪贞。走进秤店,你可看到珍藏的三件镇店之宝:一是祖传的有一百三四十年历史,可秤120斤重量的木杆秤。二是祖传的戥秤,时达100余年,秤杆是象牙的,专门秤金银等贵重物品。三是大秤王,秤杆长3.5米,可秤1200斤重量,秤杆背中间还用秤花钉出琴、棋、书、画图案,具有一定艺术价值。2009年蔡永利木杆秤制秤技术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天顺马蹄酥店,位于紫阳街81号。第一代业主是王怀富,创办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第二代是王焕秋。第四代传人是如今的王雄。马蹄酥硬面松脆,回味甘甜,是台州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

本文资料来源:

王良汉著《名城史迹》

何达兴、徐三见主编《台州府城史迹寻踪》

赵学群主编《古城新韵》

朱坚胜著《走进紫阳街》

《风景名胜特辑——山水临海诗画古城》